男女主角分别是姜嫽秦菲菲的其他类型小说《小卒过河姜嫽秦菲菲全局》,由网络作家“凌空子”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秋实事务所成立于一九九五年,分为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三家公司。股权结构的演变有个过程,九五年先成立的秋实会计师事务所,两年后,因当时的税务业务大幅上升,九七年成立了秋实税务师事务所。然后,衍生出来资产评估业务,九九年成立了资产评估事务所。大股东是周毅,然后是蒋旭、卫渊、陈征、韩季平、何琦、刘杰。在业务上,会所的总经理是何琦,税所的总经理是林枫,评估所的总经理是刘杰。但是在人员上,沿用着一些旧的体系。人事工作由会计师事务所统一管理,税所、资产评估所的人员招聘、退工等,也由他们负责。招聘信息,通常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名义发布,人员面试时再行商量、分配。因为同属一个老板,大家平时在一个楼层办公,业务安排上,人员之间也有互...
大股东是周毅,然后是蒋旭、卫渊、陈征、韩季平、何琦、刘杰。在业务上,会所的总经理是何琦,税所的总经理是林枫,评估所的总经理是刘杰。
但是在人员上,沿用着一些旧的体系。人事工作由会计师事务所统一管理,税所、资产评估所的人员招聘、退工等,也由他们负责。招聘信息,通常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名义发布,人员面试时再行商量、分配。因为同属一个老板,大家平时在一个楼层办公,业务安排上,人员之间也有互相配合。
九十年代,会所的业务体量最大,但是二〇〇〇年以后,税所的业务上升飞快,后来者居上。因为税所的业务收入远远多于会所、评估所,渐渐大家都往税所跑,形成了现在的人员结构。会所十几个人,税所六十多人,评估所十几个人。
税所的股东共十三位,董事长周毅,总经理林枫,副总蒋旭,第一项目组组长卫渊(蒋旭兼管一组),第二项目组组长李琳,副总陈征兼任第三项目组组长,第四项目组组长金勇,财务经理严华,三审方静。还有四位股东,处于半退休状态,分别是副总韩季平、三审薛浩、组员高澜、孟欣。
今天税所的股东们开会,讨论的是业务指标的事。
KPI考核中有个“二八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百分之二十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百分之八十的价值。在每一位员工身上,百分之八十工作任务是由百分之二十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百分之二十的关键行为,进行分析、衡量,才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秋实的百分之二十,是各位股东们。
秋实事务所的股东都是审计、财务、税务出身,公司人事的工作内容保持传统,仅限于招聘、退工、社保等工作。虽然公司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但股东们经过多年管理实践,练就了自己的一套考核标准,那就是简单、实用的业务指标。
总经理、各组组长,肩负业务指标重任。董事长统揽全局,总经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抓业务。一年前,周董把林枫高薪聘请过来,看重的就是林枫的业务拓展能力。当时,她是一家事务所的市场部经理,而秋实没有市场部。秋实的业务拓展方式,是以董事长、总经理为首,各组组长为辅,组员量力而行的,全员业务拓展模式。
林枫今年的业务指标是五百万;一组一千万,是周董、蒋总、卫渊的业务总和;二组、三组、四组各自五百万。周董的业务覆盖全公司,但主要侧重于一组,这是他的初创团队。
四个组,都有自己的组员,共同完成五百万的指标。而林枫一个人完成五百万,她只有一个总经理助理,这些业务,需要分配到不同的组里,分别由各组的组员完成。“周董,今年,我压力有点大啊。像卫老师、陈总他们,都有自己的客户基础,手下的几个组员,也能拓展一部分业务。我是一个人啊,有压力。”
“这不还有我呢吗?我帮你完成。”其实近几年,周董想撑起公司的业务,越来越艰难。要不是各组组长,保持着一定的业务拓展能力,公司早就支撑不住,现在的规模了。
卫老师一听,马上说“周董,要不,你把放在一组的业务,拨一些,放在林总那。”
周董稍有迟疑,但卫老师有这个提议,周董还是接受了。“可以,林总,从一组拨两个大客户,你来维护。找个时间,我、卫老师,带你过去,见一见他们集团老总和财务总监。”这两家上市公司,是周董的老客户,一直是卫老师维护。
“那......谢谢周董,谢谢卫老师。”林枫心头的重担,稍微卸下来了一些。
“我们今年老客户业务萎缩,随着税收改革电子化进程加快,部分代理业务做不下去了。企业自己操作起来方便了,不需要再找我们代理。现在行业竞争很激烈,部分老客户被新的后起之秀事务所抢走了。所以,我们今年大力参加政府的招标项目,我们在行业内算老资格,在政府投标这一块有优势。事实证明也是这样,今年我们拿下了北区税务局的注销、南区税务局的注销、汇算清缴。下半年,我们还要参加海关业务的投标工作,这个事情目前是陈征、蒋总联络的。林总,有些对业务的想法,你说一下。”周董先总括了一下,今年的形式不容乐观。
“我们事务所传统业务做的很好,各组老师都很擅长。目前传统代理业务下降之后,像一组的冯强、二组的邓磊他们,业务就少了,提成也相应减少了。工资少了,抱怨就多了,整体士气就会低落。所以,我们准备对接几家老客户的业务需求,准备把他们外派到客户公司去,每周去个三、四天,主要是做客户发票组、申报组的工作。”林枫针对目前的现状,需要给事情少的员工,找活干。
“像冯强他们,年纪都挺大了,外派......他们估计不愿意”卫渊组里的人最多,年龄偏大的也多。
“让他们适应适应吧,公司需要招聘年轻人,跟他们学习几年,等老员工一退休,新人刚好顶上。”秋实事务所,当初像周董、蒋总、卫渊他们,以前都是在税务局工作的公务员。成立秋实时,三、四十岁左右的年纪,现在都五十多、六十多了。而周董看重林枫,原因之一是林枫以前也在税务局工作过八年,还有林枫很会为人处事。一方面周董很多想法,林枫都能很快领悟;另一方面是她应对客户自如,拓展业务是她的强项。
“组里还有些项目,他们是参与的,他们外派了,谁来做呢?”卫渊组里这部分活,得有人接。
“一组的空缺,由四组的许萍顶上;二组的空缺,由四组的谢苒顶上。”这是周董跟林枫、金勇商量后的决定,虽然金勇并不希望,已经培养一年多的组员离开,但公司这么部署,是为了整体发展,只能答应。
“我认为还是用,有政府补贴的实习生。用这样的实习生,一方面能节约我们的开支;另一方面能做些扫描、装订、跑腿的事,虽然这些事情简单,但做起来也挺耗时间的。去偏远的大厅办事,有时得耽误一天功夫,有这功夫,报告都完成一份了。找太高端的人过来,人力成本太高,本来就业绩下滑,拿什么养活他们。”卫渊也发表自己的想法,讨论嘛,需要有不同的声音。
公司里一直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每组的组长,自行负责组内员工的工资、提成。这些工资、提成都是依靠各组组长,拓展的业务收入,来养活组内的人。虽然根据项目要求,各组人员互有合作,但结算时,都是亲兄弟明算账。
“我是同意招新人,我这里的外资企业客户比较多,目前只有苏晓雨一个人翻译,她还一堆业务上的活要干,我这里是缺人。”陈征一直希望多拓展国际业务,组里本来还有另一个留学回来的,去年离职了。
“我今年大客户走了一个,养活目前的人还困难,我在四处拜访客户、打电话,为了给组里人保障收入,我目前就不需要了。”李琳今年损失了一个大客户,她为这身心力憔悴。
“我这组人员比较少,我这组可以招。”金勇以前就是林枫的下属,林枫跳槽,金勇一起跟过来的。他不开口,大家也知道,他一定是支持林枫的。
“这样的话,我继续安排招人。去年我的指标是三百万,今年五百万,人手不太够。新招来的人,主要安排在金勇这一组。”林枫说是总经理,但她的主要职责就是拓展业务,她以前的工作,也跟这个差不多。所以,她手下得有用的顺手的人,帮她完成接来的业务,这些人就是金勇这一组的人。既然别的组,都把自己的客户抓的死死的,泾渭分明,她自己的客户或资源也要有所保留。
周董马上表态“对,业务指标上升,工作量增多了,得有人干。还有,林总,你好好培养这些人,培养好了,这些人将来都是公司的主力啊。”周董自己的资源,自然覆盖全公司,但他的精华业务,主要在林枫、蒋总手上管理。蒋总兼管一组,也就是说,一组之所以有一千万的业务指标,里面是有周董资源的。帮林枫,也是帮自己。
这里面主要靠自己拳打脚踢,打天下的,是陈征和李琳。公司资源自然是大家共享的,但不是平均分配的,是有倾斜的。僧多粥少,一碗水端不了那么平。
故事从一个电话开始。
初春,温暖的午后,阳光照在树稍上,枝头嫩绿的树叶,刚刚吐露新芽。街头的空气中,弥漫着草莓的香气。正是草莓上市的季节,菜场旁边有几个草莓摊,姜嫽买回草莓,洗好放在桌上,满屋都是草莓的香气。
叮铃铃,一阵电话铃声“喂,你好!”
“是姜嫽吗?”一个女人的声音传来。
“是”
“我是秋实会计师事务所的,我叫林枫,你投了我们公司的简历,方便过来面试吗?”
“方便,什么时间都可以。”
“那过会,我把面试的时间、地点发到你邮箱,你收到,回复一下。”
“好的,谢谢!”
“你可以先上网,查查我们事务所,了解一下。”
“好的,谢谢,我会准时参加面试的。”
查查这家公司?好。姜嫽马上在手机上搜素,这一家资质不错的中等规模事务所。什么?林枫是总经理?公司网站上,有核心团队成员的照片和简介,姜嫽发现打电话的,竟然是总经理本人,为什么不是人事呢?
“妈,我又收到一个面试通知”姜嫽高兴的说。
“你呀,面试来面试去的。叫你别换工作,别换工作,非不听,稳稳当当的,不行?”
“我只是想努力让上班、下班这个循环小数,变得更充实、有意思一些。我以前的那个公司,像养老一样。”
“什么循环小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还有啊,你那直来真去的性格,收一收。”妈妈自然是了解自己的女儿,小时候想当女侠,后来想当侦探,热心肠又是个直性子。
林枫放下电话,看着手上的简历。她在众多简历中,发现姜嫽的本科毕业院校,跟早年间,自己读专科时的学校,是同一所院校。这个内容,只在她工作的第一家公司,有所体现。后来,随着工作年限变长,职位越来越高,大家看到的,只是她的本科学校和研究生学校。再后来,公司多数只展示她的研究生院校。因为,自己读在职研究生的学校,是个名校。目前,她身边的同事,并不知道她专升本的学习经历。
林枫是一年前,跟自己的搭档金勇,一起来秋实事务所的。她从前在税务局、外企,大型事务所工作过。因工作的原因,认识了秋实事务所的周董,周董很欣赏林枫。最终,高薪把林枫挖过来,金勇以前是自己的下属,也一起过来了。
只是这一年以来,她感受到了这家老牌事务所,传统的观念和做法,跟自己管理建议的隔阂。比如:自己主张扩招新人,在旧有的核算模式下,意味着摊薄股东的收入。建立一套内部管理的管控平台,由公司统一管理客户,安排项目进度。意味着元老们,原本攥在自己手中的生存资源,会被分拆弱化。正是因为手握资源,周董才对他们敬畏三分,他们怎么可能轻易放手。诸如此类的建议,触动了部分元老们的利益或传统习惯。
林枫深知“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她需要培养自己的人,建立支持自己的团队,进而替换股东会里,那些固执的元老们。而这个姜嫽?她也不确定,只是有眼缘,符合公司要求,先招进来看看。
一面的时候,是人事。二面的时候,姜嫽走进会议室,一位身着灰色西装套装的女人,坐在中间,正在跟旁边的两位副总,低头说着什么。几沓资料,堆在她们面前的会议桌上。中间这位,正是自己在网站的照片中,看到的总经理林枫。
“你是姜嫽?”林枫干练的短发,和蔼的笑容,舒缓的语气,让姜嫽觉得亲切。
“是。”
姜嫽把自己的毕业证、学位证、资格证书等递给人事,人事把证书摊在三位领导面前。林枫低头看了一眼南南财经大学的毕业证书,校长的名字没变。仿佛旧时光中,飘出来一张熟悉的老照片,触动了她心低温暖的记忆。她抬起头,没有特殊的表情,她已经习惯了凡事不露声色。
“简单介绍一下,你之前的工作经历。”人事说。
“我毕业后在家待了一年考试,那一年注会过了三门。后来在朝阳事务所工作了四年,是审计助理,期间考取了注会、税务师证书......”姜嫽开始讲述以前的工作及收获等。
这时门外,一位像是助理的女孩走进来,小声的对林枫说着什么,林枫说了句“你等会”,女孩有点尴尬的走出去了。也许是侦探小说看多了,林枫说话时,瞬间的语气、表情和说不清的气场,触动了姜嫽某跟神经,感觉她像小说中,某个深藏不露的角色,谁呢?又想不起来。这个念头,在姜嫽心里一划而过,因为她也不相信,这个一闪而过的直觉。
面试很顺利,谈的也很融洽。很快,姜嫽就收到了录用通知书。她读书的时候,一直想当一个职场精英,西装革履,走路带风的那种。她知道自己心里想的挺美,预想过工作不会那么顺利。果然,接下来的职场,比她想像的更难。
此时的姜嫽不会预料到,几年后,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职场沉浮与成长,都跟这位打电话的林枫有关。
八月底,国家税务总局修改了个人所得税法,由原来的分类所得税制,改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新个人所得税法,十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为过渡期,明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施行。为了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秋实的股东们开了一个会。
“上次营改增,我们没抓住机遇,当时不够重视。可是别的所,在营改增时期,加强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捞了一波红利。”周董对当时的决策失误,很后悔也很惋惜。“就是在那个时期,他们揽住了一批建筑、房地产和金融企业客户的业务,赚钱赚的不得了。所以这次,我们不能再错过了,我们要大力宣讲。通过宣讲个税,挖掘个税方面的业务。大家有什么看法。”
这件事陈征最有感触,上次营改增时期,就是他提的建议,周董没采用。“上次营改增,是九四年税制改革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变革。涉及的企业,很有针对性,就是原来那些交营业税的行业。金融、地产、建筑都是大户,动辄上亿的税收。可是这次个税是普遍适用,覆盖全行业和所有人,这个业务增长点......微利。”
“微利也是利,在挖掘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增长点。”蒋总一直是帮着周董说话的,他的观点基本都是随着周董走。
“不管怎样,我们先占领这块业务市场,在培训过程中,多听听企业的难处和想法,再对比我们能做什么,挖掘业务可能。”林枫是挑大梁要拓展业务的人,只要有可能赚钱,她都得往前冲。
李琳在拓展业务方面,向来是最能吃苦的。“对,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业务不好做,只要有赚钱的可能,我们都得试试。”
周董看大家士气有错,有钱赚就都得动员起来。“那我们先做一套课件和知识链接文件,先在全所范围学习,设计案例,然后推向客户。林枫你牵头,今天是二十号,时间有点紧,十一放假期间加加班,节后一上班,就先在全所演练一次。我们先组织一次所有客户的大型培训,姜嫽主讲。然后,你们四个组长打头阵,出去宣讲、培训、推广。”
“好的,周董,案例我和几个组长设计,课件我和姜嫽先做初始版本,到时大家讨论。”林枫能使唤的顺手的,目前就是姜嫽了。
出了会议室,林枫马上给姜嫽布置新任务。“姜嫽,这次个税改革,公司准备大力开展培训。节后有一场大规模培训,老板让你主讲。先要做一份优质的课件,你从现在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件事情上。做课件的过程中,把相关政策形成课件链接文件,你先做起来,做好了我跟你一起过一遍。”
“林总,时间上怎么要求的?”
“节后一上班,交课件。先在公司开展一次内部培训,你来讲,然后几个组长分别出去培训。”林枫会上说是跟姜嫽一起准备,她哪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呀,全交给姜嫽,自己审核就行了。
“行,知道了,我这就着手准备。”姜嫽知道,大任务来了,摩拳擦掌的得大干一场了。
个税法案从八〇年发布以来,历经七次修订,时间跨度长,中间的规定细致又琐碎,想把这一套资料拿下,需要下大功夫。好在公司资料库中,有以前按年整理的相关政策,链接政策解决了一大半。之后,就是细抠新旧对比及影响了。
这个九月,对于姜嫽来说,又是一个睡眠不足的月份。白天埋在报告堆里,一有空就马上做课件。中午吃饭也是坐在座位上,边看电脑边吃饭。晚上点个外卖加班到八点钟左右,回家后工作到深夜。早上五点起床,趁头脑清醒,理课件思路,精修内容等。
最幸运的是,九月有中秋假,十月有国庆假,姜嫽利用假期,疯狂的赶进度。连平时的每逢佳节胖三斤,都免了,反倒瘦了几斤。不到二十天,总算赶出来了第一稿课件。
节后一上班,姜嫽第一时间把课件发林总。“林总,个税课件发你了。”
“好,我看一下。”林枫觉得课件做的很详实,甚至有点太细了,做了八十多页PPT。
“这边有金勇整理的案例,我发你,你再把这几个案例加到后面。”
“行,我这就加。”姜嫽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把案例拆解成图表,用简易、好看的形式,在PPT上展现出来。
“我先给老板看一下。”林枫把课件发给周董。
周董看后回复“先按这个版本,在所内讲,看看效果,再调整。”
听到这个消息,姜嫽如释重负。今天晚上,终于不用加班,可以睡个好觉了。晚上回家,她饭也吃不下,一点都不饿,睡的昏天黑地......太累了。
九月,秋风微凉,窗外传来阵阵桂花香。茶室窗前的小叶紫檀,桌上的真柏、黑松,摆放的错落有致。茶桌上水壶中的水开了,热气升腾,周董给大家冲泡一壶普洱,茶的香气弥漫开来,冲散了午后的困意。
“过完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讨论拓宽业务渠道的事。去年年底,咱们有四个人通过了海关考试,进了海关的中介机构备选库人员名单,还没做过他们的业务。这个月,海关给我们派了一单。这是第一单,很重要。你们四个,都是过了海关考试的,有什么想法,说一说。”通过海关考试的四个人是陈征、李琳、金勇、方静。平时的小范围谈工作,大家喜欢在茶室里,轻松一些。
“说实话心里没底,毕竟没做过。”陈征一是对海关业务不感兴趣,去考试是碍于公司和老板的要求;二是第一单,又没经验,硬是接手做这一单,他认为预期效果不会好。
“虽说做哪种业务,都有个由陌生到熟练的过程,但这毕竟代表着咱们在海关心中的印象,第一单,大家都生疏,确实像陈总说的,心里没底。”李琳五十岁了,这个年纪还要考试,也是为了公司要求,不然她自己是不会参与什么考试的。她对海关业务感兴趣,但她没信心打这个头阵。
“不是有蒋总介绍进来的,胡鑫吗?”金勇知道蒋总刚安排一个胡鑫进公司,说是以前做过海关业务,还因此给了他很高的薪水。因此,同事们私下里叫胡鑫,海关专家。
林枫跟金勇的想法是一样的,提到了蒋总,自己还是少说话为好。
“对,小胡海关业务很熟的,他以前的那家事务所,海关业务做的很好。”蒋旭听到有人提起,心里高兴,即便没人提,他自己也要提出来。他要向老板展示,自己挖掘来的人才,对公司有用。
“他以前是哪家事务所?”周董问。
“振华的。”
“哦,振华,他们老早就做海关业务了,是这项业务的领头羊。”方静补充着。
“大家觉得怎么样。”
都不想打头阵的陈征、李琳、金勇、方静纷纷赞成,也正合蒋总的意,他就是要让自己介绍进来的人,大展拳脚,他也面上有光。
这单海关派发下来的任务,按约定一个月完成,延一延期,二个月也行。到了第三个月,也就是十一月,报告还没上交海关,海关开始催促,公司有点顶不住了。海关业务是蒋总负责联络、接洽的,主要是蒋总顶不住了。
十一月二十六号一早,胡鑫就拿着方静已经审核好的报告,来找姜嫽。让姜嫽审好之后,给他盖章,海关在催。姜嫽先看电子版,在电子版中竟然发现了,很多驴唇不对马嘴的病句,像是在网上搜的,自己又没细看,直接复制过来的。底稿等证明材料,就是几份公司营业执照等公司资质等复印件。
姜嫽审核快半年了,她见过简单的底稿,可没见过连简单都说不上的底稿。一看就是没法盖章的,不知方静为什么就盖章了。姜嫽把报告给胡鑫退回去,让他补底稿,还有报告里那些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让他自己好好改改。
下午,姜嫽跟林枫外出办事,蒋总打来电话“小姜,胡鑫的报告你还没盖章吗?”
“我退回去了,没底稿,我让他补充好,再拿过来。”
“那你明天进公司吗?”蒋总问。
“进公司的。”
“我明天让他拿给你审。”
“好的。”
挂断电话后,姜嫽跟林枫说“林总,今天胡鑫把海关报告送来了,报告里好多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不像一个常写报告的人能写出来的。也附底稿,就薄薄的一沓纸,给拿过来了,我没盖章。”
林枫听了,心想这就在她意料之中,为什么呢?林枫说“前几周,海关让过去开会,因为胡鑫是海关专家,周董让我跟他一起去。会上,海关让各事务所,针对此次的海关业务讲话,胡鑫就上去讲了。我一听,讲的什么啊?底下的人,也觉得不对劲。我就录了音,回来给周董听。不然,我说胡鑫不好,蒋总又要不高兴了。”自打这之后,林枫就知道胡鑫是什么水平了。
她录音给周董听,就是为了防范。一方面是让周董知道胡鑫的水平;另一方面,如果海关对秋实有看法,不是林枫自己做错了什么,是胡鑫的水平有问题。
“他讲了什么呢?”姜嫽意识到,讲不出,要么是肚子里一堆学问,但讲不出来。还有一种就是,没真东西呀。
“什么都讲不出来,瞎说一通。”林枫嫌弃的神情,让姜嫽意识到,是后一种。
第二天,胡鑫始终没露面,蒋总亲自过问报告。姜嫽只能回“蒋总,他没给底稿,没办法审核,再发生退报告的事,我们公司吃不消,我不能盖章。”
“他工作量太大,来不及。底稿都在企业,都完成了,你会看到的。”
“蒋总,我总要看了底稿,才能盖章。”
“海关在催,这是公司的决定。”蒋总突然发火,边吼边气的直拍桌子。
姜嫽本来还在拼命想,用什么样的措辞,才能说服蒋总,但又不能得罪他。可蒋总这一拍桌子,姜嫽瞬间不怕了,之前的纠结也没了。上次退报告,在她心底积压的那一丝委屈,刹那间转化成了愤怒。这怒气直冲脑门,当下头脑一热,心一横,今天我死活不盖这个章。
旁边同事们,一看不对劲,赶紧劝蒋总“消消气,消消气。小姜,你就盖呗!”
“我不盖、盖不了。”姜嫽看着桌上那份报告,摇摇头。
蒋总气呼呼的走了。过了一会,蒋总跟周董一起过来,蒋总说“只是底稿少,不是没底稿。”
“周董,上次退过一次报告了,我们公司,不能再发生这样的事了。”姜嫽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说话的语气也有些重。蒋总是怎么说服周董的,姜嫽不清楚,但姜嫽就是坚持不盖章。
于是,周董安排了二组的李琳盖章,报告送去了海关。
晚上下班后,姜嫽还在加班,林枫走过来悄悄说“你中午出去吃饭时,蒋总在办公室里大骂你一通。”说完,林枫就笑了。
姜嫽也意会的笑了起来“骂我啊?骂呗,我感觉把他气的够呛。”
“蒋总的脾气最火爆,连陈征、金勇还有我,这些股东们,他都是说骂就骂。”
“那你们怎么回啊?”
“我跟他吵过,在会上。”林枫说。其实林枫不说,姜嫽也知道,公司人不多,有点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陈征他们,都不回应,不吱声。”
“就干听着?”
林枫点了下头“对,就听着。他是元老嘛,周董很在意元老,毕竟是当初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人。”
“所以,我顶撞他,把他气坏了?”
“可不是,在办公室里大骂,大家都听到了。”两人互相看了一眼,不禁哈哈大笑。她俩心知肚明,元老们,没一个是好惹的,只能笑笑而已。
晚上回到家,姜嫽想,这个三审当的有什么意义?这两次,领导都不信任自己,一个是资深的业务大户,一个是海关专家。而且,同出一辙,私下里找周董汇报,老板拍板就行。老板也不调查真相或另外找人复核,以证明姜嫽是否正确?直接下断言,就是直接盖章。二审也是看脸色审核,大咖、专家们的,直接盖章。这样的三审,是否还有当下去的必要呢?
但是,转念一想,这半年来,看报告时遇到一些问题,一直找擅长这方面的老师请教,自己的知识点增长很快。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一次外出培训讲课,也增强了自己的归纳总结和讲课能力。总体上看,利大于弊,还是做下去吧。至于别人的不信任,也正常,自己是从普通业务员提上来的,论经验确实不如别人,他们质疑也正常。重要的是,自己要不断提升,有收获。
姜嫽打开朋友圈,刚划了两下,看到一张某国驻联合国大使,一个人坐在联合国总部休息区的照片,他无法阻止其他国家对自己国家的空袭。姜嫽想起白天蒋总逼着她盖章,她看了这张照片很久......
周二上午,姜嫽按照约定地点,跟陶然一起来到《春华日报》报社,这家报社是秋实的老客户了。每年给他们做企业所得税年度审计,去年是金勇自己做的,陶然配合着复印一下资料。金勇觉得这家简单,今年全部交给陶然和姜嫽,自己就不参与了。姜嫽观察了一下,不愧是报社,文化气息浓郁,古色古香的,环境幽静,小楼周围的绿化也很好。
这家报社的业务核算内容简单,主要是报纸的销售、广告、培训等收入及相应支出,还有些人员工资、稿费、印刷费等。报社的财务,人特别好,这么些年来,每次过来,财务都把需要调整的项目,列成清单发给我们。去年金勇来的时候,也是老规矩。金勇也图省事,回公司看看明细账,就按照财务列的清单,进行调整,然后写报告。
金老师让陶然带姜嫽过来,因为姜嫽是新来的,没啥业务,得分她点活。陶然手上工作比较多,陪着出个外勤就行。这次由姜嫽做这家的底稿,写这家的报告,业务提成陶然和姜嫽各一半。一上午,导账套、复印凭证、合同等资料。跟财务聊聊天,说说各自的工作等。
“姜老师,我把调整项目清单发你了。”财务按照往年的习惯,把一套资料发到姜嫽、陶然邮箱。
“他们家,我们做了好多年了,每年就这么几个调整项目,你看看账,然后按照财务给的清单调整就行。这家做起来,快。”陶然小声跟姜嫽说。
“哦,行。”姜嫽边复印资料边回答。
财务每年自己也要做一份明细,这样才能知道汇算时,需要补多少税,这些是日常工作,都得心里有数。下午四点多钟,该拿的资料都拿好了,陶然、姜嫽就回去了。
第二天,姜嫽开始做底稿,一个科目、一个科目的过筛子。但是看到稿酬这项明细时,发现稿酬进成本并需要调整的金额大于财务给的金额,问题出在哪呢?姜嫽把稿酬梳理了一遍,发现记入成本的稿酬是五十多万,这些稿酬是没有发票的,全部纳税调增。而财务给的稿酬数字是应付账款的贷方金额,四十多万,中间相差四万多元。进一步查看,才发现这四万多,是个税。
姜嫽心想,原来问题就出在这里啊。无发票的稿酬纳税调增,代扣的个税也要纳税调增,财务在应付账款贷方取数,这个数据缺少个税金额,而财务记账的生产成本里是包括个税的。如果前些年,一直是这样的思路,那么前些年就一直没调整个税这个项目。姜嫽做了一张明细表,列出与财务提供数据的差异,发给了陶然。
“不可能啊,我记得以前跟许萍核对过,去年金老师也是这样做的。”陶然是真的觉得,不存在这个问题。
“你看他们的转账凭证,比如这一笔,进成本的稿酬三万多,但是对应的应付账款二万多,中间相差的几千元,刚好是这一笔,记到应交税费里的个税。”
“还真是哎,我看看前几年的。”陶然还是有点懵,金勇来之前,一直是她和许萍做的。去年金勇对接客户,把这家给金勇做了。陶然把去年的底稿、报告翻出来,核对了一下,发现去年就存在这个情况,金老师也没调整,也是抄财务给的数据。而前年,自己和许萍也没调整。
“我们都没调,我怎么感觉,我以前做的挺细的呢。”陶然笑了笑,姜聊也笑起来。
“那我跟财务说一下,把这一项调整一下。”
“好。”陶然平时的性格,有点大大咧咧的,她总是搜罗好吃的、好玩的,姜嫽吃的小饼干,是她推荐的;用的文创陶瓷杯,也是她推荐的,两个人一直很聊的来。
报社财务收到,还要再调整一项个税后,很痛快的说没问题。但财务有些担心,就给金勇打电话“金老师,以前年度我给你们的稿酬调整数据,直接从应付账款贷方取数,一直没把个税加进来。刚才小姜打电话说,个税计入成本的部分,要调增。但是,以前一直没调,有什么问题吗?”
“哦,稿酬个税计入成本啦,是要调增。以前没调,没问题。”
“真的没事吗?”
“没事、没事,以前都申报完成了,也没啥疑点,没事的。”这在金勇眼里,算不上什么大事,这点金额没啥大碍。
“那好吧”财务挂了电话。
经过这件事情,姜嫽感觉这家公司里,有些人做事是粗犷型的。底稿也不细致,否则这个问题不会被忽略,是可以被反映出来的。
还有一些企业财务,跟这家报社一样,习惯用贷方科目的金额。这样的习惯,渊源是什么呢,因为不只一次发现这个情况。填表说明里写的很清楚,需要用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原理也不是不清楚,是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纳税调增、调减,那必然是要首先核对损益类科目的金额,怎么会养成用负债类科目的习惯呢?这里虽然涉及实际支付的概念,但这套理论的基础,主体是利润基础上的调整。一但出错,就会像这家一样,绕了一个圈子,反倒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通过这个案例,姜嫽发现基础的重要性。有些时候,从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入手解释问题,反而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