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小说 女频言情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前文+后续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前文+后续 连载
继续阅读
作品简介 目录 章节试读

本书作者

高平

    男女主角分别是白居易梁山伯的女频言情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前文+后续》,由网络作家“高平”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永修,古属艾地,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海昏县,为建置之始。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废海昏,移建昌居焉”,故改称建昌县。民国三年(1914)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改称永修,取其“泮临修水,永蒙其利”之意。追溯建昌锣鼓的渊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清末在永修民间尤其艾城、虬津、立新、滩溪、江益、涂埠、马口、三角、九合等乡镇以及南昌等地甚为流行。每逢清明、庙会、灯会、祭祖、红白喜事乃至亲戚乡邻相互祝贺、拜访时,都时兴演奏建昌锣鼓。乐队以9人为编。富庶人家的老人去世或婚嫁之喜,往往请上建昌锣鼓班子,热闹三五天。在这样的场合,锣鼓班子往往互相攀比较劲,比谁的曲牌多,比谁演奏得好。这对锣鼓演奏艺术的提高是一个无形的促进,艺人们的演...

章节试读


永修,古属艾地,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海昏县,为建置之始。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废海昏,移建昌居焉”,故改称建昌县。民国三年(1914)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改称永修,取其“泮临修水,永蒙其利”之意。
追溯建昌锣鼓的渊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清末在永修民间尤其艾城、虬津、立新、滩溪、江益、涂埠、马口、三角、九合等乡镇以及南昌等地甚为流行。
每逢清明、庙会、灯会、祭祖、红白喜事乃至亲戚乡邻相互祝贺、拜访时,都时兴演奏建昌锣鼓。乐队以9人为编。富庶人家的老人去世或婚嫁之喜,往往请上建昌锣鼓班子,热闹三五天。在这样的场合,锣鼓班子往往互相攀比较劲,比谁的曲牌多,比谁演奏得好。这对锣鼓演奏艺术的提高是一个无形的促进,艺人们的演艺水平也得到了较好的锤炼。同时,家族、乡邻之间在祭祖、红白喜事中也互相攀比,为建昌锣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机。
建昌锣鼓系艾城徐家大姓祖传,历经四代。第一代徐美忠(1871—1934);第二代徐自俊(1903—1979);第三代徐亨良(193l—2016);第四代徐昌淼(1972—)。
建昌锣鼓由《天官头》《长槌》《撮子头》《双五槌》《单五槌》《双凤点》《单凤点》《一槌》《二槌》《串槌》《水点鱼》《报槌》《欧槌》《跑马头》《半边瞧》等近20支曲牌组成。由《天官头》《撮子头》勾挂按场景择其部分适度连接。现编制为9人打:司鼓(一人操板鼓、堂鼓各1面)、川钗(2)、饶钗(1)、马锣(2)、小锣(1)、大锣(2)。鼓为核心,大锣和川钗为骨架,饶钗和马锣与川钗对应,小锣明亮活泼,起调和作用。
锣鼓乐表现的优劣,司鼓是关键,建昌锣鼓尤为如此。演奏时,堂鼓、板鼓轮换使用,堂鼓依锣鼓经加花带动,邻近转曲牌时,必须入板鼓发令。发头分有声发头和无声发头,有声发头为单槌或双槌抬起在弱拍上重击,以示曲牌转换;无声发头变化多端,形似舞蹈。如《欧槌》:1.用鼓槌在鼓面画圈,2.右手抬起画圈,3.双手持槌抬起平行向后翻等;《双五槌》:双手在鼓面上画八字;《单五槌》:左右手在两面鼓上撇捺成八字;《双凤点》:双槌在板鼓上平行画直线等等。还有演示性手势,音响随手势而出,有时像行云流水,时而对答如歌,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建昌锣鼓的演奏技巧也颇丰富,有点击、重击、轻击、跳击、轮击、搓击、闷击、花击及捂音等。
建昌锣鼓与戏曲有缘。使用的乐器、少量曲牌、连接方法等与浔阳区、柴桑区流行的丝弦锣也有相似之处。但建昌锣鼓历经百余年形成的鲜明个性独树于群芳之中,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瑞昌民歌大多数是单曲体,也有一部分联曲体,而秧号就是由十几首曲牌组成的联曲。其中的插歌大多来源于灯歌、小调。单曲体经发展变化,已萌生出二段体和三段体。其曲体基本形式是│AB│ABC│或│ABC│AB│。这些曲体实质上都是多段体的回旋曲体。如秧号《姐儿打扮捡棉花》《一个鸡蛋两个黄》等。秧号中的行腔唱调是瑞昌民间的传统唱法。俗话说“以字行腔、腔多字少”,“以调唱字、调少字多”。像秧号中的领唱及高亢自由的甩腔,均称之为腔,如秧号《齐动手开秧门》《一下田来歌一声》等。在秧号中以数说性的灯歌、小调演唱称之调。行腔大致有单歌形、呼应形、叠置形、综合形四种形体。属呼应形,即一人领唱、众人呼应。
的曲式结构,最常见的是两句式和四句式构成的曲式,也有各种变体。二乐句是曲式的基础,四乐句和其他某些曲式乐段,一般都是二乐句的变化、发展和扩充。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秧号中运用较多,并内含“起、承、转、合”的功能作用,形成较完整的音乐形象。秧号更具特色的是半句式、一句式的变体曲式。一般是用“衬字”和“衬句”形式,运用上、下句词体反复套唱。虽然形式短小,但展示了完整的音乐构思。如《今日扯秧今日插》(斩歌·散秧)《山歌不唱把牛牵》(斩歌·开秧禾)《齐动手开秧门》(扯秧号·落田响)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瑞昌文化馆收集到的瑞昌民歌(含秧号)有数百首之多,其中秧号六十多首,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民歌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1978年,因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需要,文化馆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对瑞昌民歌秧号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历时7年,共收集原始民歌资料三百多首,其中秧号38首,编印成《瑞昌民歌集》。
瑞昌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隆庆瑞昌县志》记载,瑞昌素有“兴行弦歌,之声不绝”的风俗。亦称“田歌”,属瑞昌民歌中的一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音乐特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收录29首。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民间歌曲,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两宋时期,随着商贸经济相互交往和流动人口增加,促进了瑞昌当地的文化交流和民间音乐发展,民歌秧号在此基础上产生融合、衍变。古时,江西茶叶生产发达,主要茶区分布在赣北、赣东和赣南,每逢谷雨季节,百姓上山采茶,耕田种地,一边劳作,一边唱着山歌、秧号,鼓舞生产劳动热情,调剂精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这种民歌小调生动活泼,委婉动听,充满了田园劳作的生活气息。
经过数代艺人挖掘、整理和传承,已形成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音乐特征。几百年来,秧号一直流传于境内的农田耕作区域,如南片有横港、范镇、洪岭,中片有大德山、洪下、高丰,北片有横立山、南阳、夏畈、黄金、码头等。各地秧号号头较多,演唱风格各具特色。据历史记载,清嘉庆年间,秧号就在夏畈一带广为流传,到了晚清,朱普赞为秧号第一代传承人,其子朱朴义、孙朱美海分别为秧号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20世纪50年代,朱美海授徒传艺谈际洪,谈际洪遂为第四代传承人,师徒广泛演唱于夏畈、黄金、南阳、湖北阳新等地,深受广大百姓欢迎和喜爱。
主要分为扯秧号子和插秧号子两大类,按照时序演唱不同秧号曲调,表现了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秧号曲牌大多句幅宽松,演唱较自由,感情舒展洒脱,插歌活泼多彩,很有生活情趣。特别是插歌中的“穿歌”形式在赣北民歌中极其少见,如《姐儿打扮捡棉花》中,其穿段是“棉花歌棉花歌……”,歌词是“日头起山一枝花……”,穿段穿插于歌词的每句尾,既衬托了主题,又扩充了曲体。由于曲调的节奏松紧交替,穿段中的词意虚中有实,生动地表现了拾棉姑娘纯朴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秧号的唱词内容丰富,唱天文、地理、神话、古人、农事、物产,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尤其善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浪漫手法,使人听了别有风味,心旷神怡,如《齐动手开秧门》《打把金钩钓日头》《八洞神仙请上船》《摸个锂鱼好过年》等。有的还以极其精炼的措辞道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动作、活路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寅卯辰、下田塍,齐动手、开秧门,发富贵、斗量金,摇钱树、聚宝盆”。唱词的规格多为七言两句韵,少数三言两句韵,每首曲目有固定的情节内容,但也有即兴创作和随意套用,如“摸虾斩歌”等。
衬句是瑞昌民歌地方特色的重要特征。衬字与地方语言极为密切,各种方言可导致不同特色的衬字。如瑞昌城郊方言爱衬以“得、呃、哟”;北片码头一带则爱衬以“儿、哟、嗬”;南片南义一带爱衬以“的、啰、嗬”;中片肇陈一带则爱衬以“哦、唉、哪哈”等。秧号有加连接衬句或穿插衬句的扩充手段,有句中的扩充衬句、句尾的补充衬句、句间的连接衬句、曲尾的扩充衬句等,表现在有时加虚字衬语来穿花插句,扩充词体,渲染气氛,如《风又大来雨又飘》《八洞神仙请上船》等。
源于生活,起于劳动,与农事生产紧密相连。每逢插秧时节,乡邻和亲友相互帮工,请短工插秧。为了消除疲劳,鼓舞干劲,加快插秧进度,东家会请一位擅唱秧号的“号头”领唱秧号,催工助兴。他们在扯秧和插秧时,领者打号,一唱众和,此起彼伏,声声入耳。歌声回荡在广阔的田野间,充满了田园情趣,令人心情愉悦,忘却了田园劳作的疲劳和困顿。
基本建立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变宫、清角极少出现。旋律以 5 6 1 2 3 五声音阶行腔为主,以 5 6 1 2 6 1 2 3 四声音阶行腔次之,3 5 1 3 5 6 之声腔行腔的较少。(但以 3 5 1 三声腔为旋律的瑞昌隔山拖,则别具风味,独具一格。)秧号各调式旋律通常以某调式主音和支持音为骨架,向上下方扩展而成为四声或五声,如:3(5)6 1 2 3 5(6)1 2 3 5 2(3)5 6 1(2)3 5 6 5 6 (1)3 5 。以徵调式较多,其次羽调式,再者角调式和商调式,宫调式较少。其润腔音型有多种,如连续音装饰 ,连续回婉装饰,顿音装饰 ,倚音装饰 ,以及尾饰滑音 等。音调古朴,优美动听,散发出泥土的芳香。
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音乐,也称“庐山石工号歌”,是庐山石工在修造庐山别墅的劳动过程中搬运大体量石材时哼唱的一种劳动号子,在庐山系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庐山人民生产、民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赣北文化中的一个瑰宝,流传在庐山牯岭镇及山体周边的乡村中。
诗人徐志摩在庐山听到石工号歌时,被号子曲调中那抑扬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凄婉如诉的旋律深深打动,创作并发表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庐山石工号歌》。民间艺人张雷先生历时二十余年,多年来在庐山收集了大量与石工号子有关的故事,将它们整理成册。
抢救、发掘、传承和保护,对激发人们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活跃舞台艺术表演,丰富地域文化生活,充实民族文化宝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号歌由多种风格的号子组成,有大中小号之分,以领唱与和唱形式对答,一人领,众人唱和。虽然只有“和、哇、哩、嘿、呀”几个简单字符,但旋律起伏跌宕,节奏变化大,能起到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等作用,是集体劳动时必不可少的声音。
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宁打鼓歌
武宁打鼓歌俗称“锄山鼓催工鼓耘禾鼓”,源于湖北锣鼓,是一种以鼓伴奏的田间山歌,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清同治《武宁县志》载:乾隆年间“楚人来宁垦山者,多以百计。绝嶂层岩,鸡犬相应。火耕旱种,百锄并出。每数十人为伍,其长腰鼓节歌,以一勤惰……农民插禾,联邻为伍,最相狎昵,午饮田间,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之,以为欢笑。每击鼓发歌,递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据《武宁县志·艺术卷》载:打鼓歌最迟于1700年前由湖北传入武宁,后又融入了“吴歌”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在武宁民间广泛流传,迄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武宁打鼓歌分为长歌和短歌。长歌也叫排子歌,唱的歌词多是叙事长诗; 短歌又叫散歌,主要表现时政、情歌、风俗歌等。打鼓歌歌词主要内容一是歌唱男女爱情,二是反映时政社会,三是表现乡土气息,四是描绘生产劳动。武宁打鼓歌所用的鼓,形如腰鼓,略短而粗,系彩带,斜挎于鼓匠右肩,或用带套颈,坠于胸前。鼓槌用竹连其节的一端削制而成。打鼓时,右手持鼓槌以竹节击鼓,左手扶鼓体的一端并以指齐按鼓面,发音铿锵,音色时有变化,鼓声悠扬清脆,数里之外可闻。
武宁打鼓歌演唱时间较长,从早上出工直到傍晚收工才结束,而且有一定的演唱程序。人们到达劳动场地时,鼓匠先敲一顿鼓(滚鼓),唱上一段开场白(起号),多为赞美之词。众人则帮腔(搭号),此后才开始唱正歌。正歌由四大段落即四番鼓组成,次序为起头番、落二番、紧三番、刹四番。其中落二番占据大部分时间,它旋律沉稳、平缓,是见人唱人、见物喻物的即兴演唱,又能插入搭号,适宜漫长的体力劳动节奏。在助兴演唱时又以情歌为多,可谓情意绵绵,妙趣横生,能使劳动者消除疲劳,增添干劲。
武宁打鼓歌在赣北文化传统项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赣北人民生产劳动、民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赣北文化的瑰宝。打鼓歌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既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增进民众团结,丰富地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又可以为音乐舞蹈编创人员提供很好的艺术素材,丰富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武宁打鼓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它的演唱、伴奏方法及鼓点的打法,与褥草歌、戏剧山歌的关系都是很好的研究课题。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武宁打鼓歌,武宁县对打鼓歌的文化历史沿革和传承乐谱进行了全面普查,全面收集了打鼓歌音乐、歌词、队伍等资料,武宁县还成立了研究机构和打鼓歌协会,建立了武宁打鼓歌原生态保护区,并配备了资料保护系统。在保护区内建立了多个传习所,对民间艺人进行专业培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宁县还组织编辑了打鼓歌的教材,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了打鼓歌课程,培养打鼓歌传人,让打鼓歌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越开越艳。
2008年,武宁打鼓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九江港历史上曾是赣北的物资集散中心,位于九江市浔阳区。繁华的港口货运,形成了集体劳动场面,在劳作过程中,码头工人们自然发出“哼哟嗨哟”的吆喝,这种吆喝声,显得那么有力,那么有节奏感。这种吆喝声,既是工人内心的情感发泄,也是劳作中动作统一的号令,这便是码头号子的雏形,代代传承,从而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
有起肩号子、抬跳号子、抛油桶号子、推火车箱号子、抬杠号子等。起肩号子也称扛包号子,四二节拍,每句两小节。一唱众和,领呼以小节传接。全曲无实词,仅领者在转接处常呼出“起”或“哈起”声,作起肩提示。号首,有一短小呼唤句,起发号施令作用。音调色彩为“羽”,级进中间夹四五度跳进,其特征音调“1 6 2”贯穿全曲。四句或五句一段,每句两小节,依物量轻重、多少酌情反复。反复时,领唱者常翻高壑低,着力渲染,调动情绪。最后终止在“徵”音上,多上一下,饶有特色。起肩号子分快号、慢号两种速度变化,物量少、时限宽用慢号,物量多、时限紧用快号,常以促号加快劳动速度。起肩号子一号多用,抬跳号子、抛油桶号子、推火车厢号子等与其大同小异。
抬杠号子系抬重物转场时用,依体积、重量,有二人抬、四人抬、八人抬等。领呼对应,以小节传接,情绪铿锵,接力向前。慢号为四三节拍,多用在上坡时,有极度沉重感。入平地时用快号,四二节拍,稍显平和。作业时,根据场景可单用和连用,号子震天,步伐一致,配合默契。音调色彩为“羽化”的徵调式,依节上下递进,如漩涡状,坚韧、有力。主音常由上方邻音滑入,似深沉的呼吸所至。结束时伸展节奏,终止在主音上方五级音上,听来有如释重负之感。
是历代码头工人喊出的“心声”,已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及《九江市分卷》,系九江民歌中较有特色及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歌种之一。多少年来,它的风骨给音乐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深受九江人民的喜爱。见证了九江港的发展史,是九江文化繁荣的史料,从而为九江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今天,九江港已走向世界,机械化代替了体力劳动,马达声代替了号子吆喝。从20世纪70年代起,浔阳江畔的码头号子逐渐由强转弱,无后人承接旧业。然而,号子声声依然在九江人们的心中荡漾。为抢救面临绝唱的优秀地方文化遗产,浔阳区组建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聘请专家讲课,筹措专项经费,展开普查挖掘,先后多次组织老工人座谈,深入民间采访、录音、录像,在此基础上建立系列档案,使其成为一部历史的教材,以教授后人,为专业人员提供实物资料,以便“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